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8-9-10 19:57:30
|
显示全部楼层
东北是烧烤重镇,但在沈阳,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条龙服务的音乐烤吧,歌放得震天响,小年轻闷头吃,没有那种烟火气。
如果到了三里桥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
三里桥是辽宁海城的一个烧烤村,全民烧烤,隔几步就是一家烧烤店,基本全是用姓氏、绰号来命名。在这儿有个说法: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就要吃烧烤。
三里桥干烧烤是有先天优势的。
它原来是个屠宰村,负责供应海城的肉类。把肉送出去,下水就留在这里,所以这里最特色的就是烤猪心管、护心肉。烤心管并不稀奇,但只有在这里能吃到整条烤的心管。
在三里桥,烤心管的师傅起码得练个几年,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。心管放到火上的时候,会收缩起泡,吱吱发响。听到这个声音,再烤个三五秒就是口感巅峰,吃起来酥酥的,脆脆的,越嚼越能吃到一种奶香。
三里桥烧烤现在已经烤出名气了,每天都有从沈阳、大连专门去吃烧烤的人,不用特别挑去哪家,水平都差不多,看到人多换一家就得了。
4、
见过了这30多座城市的500多家烧烤之后,我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,比如,名字和装潢特花哨的店一般不太行,要找那些名字比较朴实的,什么老五啊、单四啊,这说明这家店是有些年头的,因为,早先那时候的人没那么讲究,能做到现在,凭的就是真本事。毕竟,对于食物来说,什么都比不上时间的检验。
5、
其实,拍烧烤,看上去拍得是食物,但拍的是食物背后的人。
干烧烤的人不少都是城市流民,他们恰好赶上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,国企改革,没有工作和土地,烧烤是门槛最低的生意。只要费点心,总能活下去。见多了烧烤师傅,你会发现,那些干得越久的,不管他们料理人情世故有多么圆滑,对食物的心反而越单纯。
这次出门找烧烤前,我就已经定好了有一家店必须得去:哈尔滨老太太烧烤。
这家店的老板其实是个叫房久田的纯爷们儿,房哥自己说叫这名是为了更亲切。在哈尔滨,没人不知道老太太烧烤,各种老太太没有一万也有八千,但房哥开的是第一家老太太。
这些年,房哥赚了不少钱,家里有大别墅,开陆地巡洋舰,戴着劳力士、欧米伽。现在,除非老顾客来,房哥已经基本不亲自上阵烤了,但看他亲手用铁签穿生鸡蛋的时候,那个细致劲儿,和平时完全判若两人。 |
|